可持久化线段树,顾名思义,即对线段树进行可持久化处理之后的线段树。
在可持久化数据结构的理论中,我们对可持久化的概念有所了解:“可以返回之前的某个状态,并在该基础上进行修改”。可持久化线段树就是这样一种结构。
我们从一般思路出发进行分析:想要让线段树可持久化,最朴素的方法就是每进行一次操作都新建一颗线段树。但显然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时间和空间上而言都是非常差的的算法。我们不妨继续分析一下更新之后与更新之前的结构:每次更新都只有少量的点被修改。因此大量的点可以继续使用,无需重新建树。
本文分两个部分对可持久化线段树进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般认为主席树就是可持久化线段树,实际上两者之间有区分:
可持久化线段树单纯指经过可持久化处理之后,能够查询、修改历史节点数据的结构,建立在基础线段树的基础之上;而主席树建立在权值线段树的基础之上,能够查询修改历史节点。二者本质区别在于纪念性可持久化的对象所维护的对象不同(一个维护权值、一个维护值域)。
因此,可持久化线段树 ≠ \neq =主席树,准确的说,主席树 ⊂ \subset ⊂可持久化线段树。
二、可持久化线段树 基本结构与操作 1.基本结构、建树操作首先应该明确一点:由于可持久化结构重叠的特殊性,可持久化线段树不能采用堆式储存,因此只能采取动态开点的方式进行储存。
不同于后续节点的更新,对于最初的状态下的线段树我们采用一次建树完成:
-
采用递归建树,递归函数参数保存左右边界(初始化为 ( 1 , n ) (1, n) (1,n))、当前元素的指针。同时保存总计数 c n t cnt cnt;
-
递归边界控制为 l = = r l == r l==r,由于此时左边界 l l l即为指向 a a a数组的指针,因此叶子节点赋值 v a l ( p ) = a [ l ] val(p) = a[l] val(p)=a[l] ;
-
非叶子节点首先记录左右子节点的下标 l s ( p ) = c n t + + , r s ( p ) = c n t + + ls(p) = cnt++, rs(p) = cnt++ ls(p)=cnt++,rs(p)=cnt++,然后递归建左右子树:
b u i l d ( l , m i d , l s ( p ) ) 、 b u i l d ( m i d + 1 , r , r s ( p ) ) build(l,\ mid,\ ls(p))、build(mid + 1, \ r,\ rs(p)) build(l, mid, ls(p))、build(mid+1, r, rs(p))
-
建立左右节点后非叶子节点 = 左右子节点的和: v a l ( p ) = v a l ( l s ( p ) ) + v a l ( r s ( p ) ) val(p) = val(ls(p)) + val(rs(p)) val(p)=val(ls(p))+val(rs(p))
根据以上建树过程,我们以数组 a = 1 , 2 , 3 , 4 , 5 a = {1,2,3,4,5} a=1,2,3,4,5为例建立线段树:
可以看到:不同于基础线段树,可持久化线段树的下标不再遵循堆的规律,这种建树方式我们称为动态开点。
结构体封装版:
#define ls(x) tree[x].ls
#define rs(s) tree[x].rs
#define val(x) tree[x].val
#define mark(x) tree[x].mark
struct node{
int val, mark = INT_MIN;
int ls, rs;
}tree[MAXN];
void build(int l = 1, int r = n, int p = 1){
if(l == r) val(p) = a[l];
else{
ls(p) = ++cnt, rs(p) = ++cnt;
int mid = (l + r) >> 1;
build(l, mid, ls(p));
build(mid + 1, r, rs(p));
val(p) = val(ls(p)) + val(rs(p));
}
}
建树完毕后,上述线段树已经静态化,后续的修改操作通过增加新节点来实现。
2.单点修改假设现在要对 A [ 4 ] A[4] A[4]加 − 2 -2 −2,则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建立新根结点,更新根节点记录数组: r o o t [ f l a g ] = + + c n t root[flag] = ++cnt root[flag]=++cnt
创建新节点后对其进行处理。由于我们要修改的元素 A [ 4 ] A[4] A[4]位于右子树,因此左子树部分保持不变,可以继续使用。因此将原左子树与新节点相连,同时新建右子节点。
继续处理, A [ 4 ] A[4] A[4]位于当前结点左子树,右子树保持不变继续使用,因此新建左子节点,将原右子节点与新节点相连。
继续访问左子节点发现到达叶子结点,对原数据进行处理后再逐层回溯,更新路径上的结点值。
单点修改的操作到此结束。可以看到,对于最初版本的线段树,其任何数据未被改变。
void update(int x, int d, int p, int q, int cl = 1, int cr = n){
if (cl == cr) val(q) = val(p) + d; // 给叶子节点赋值
else{
ls(q) = ls(p), rs(q) = rs(p); // 复制节点
int mid = (cl + cr) / 2;
if (x r || cr = l && cr r || cr = l && cr > 1;
return query(l, r, ls(p), cl, mid, mk + mark(p)) + query(l, r, rs(p), mid + 1, cr, mk + mark(p)); // 带着标记传递
}
}
对于 u p d a t e update update操作,其基本过程如下:
- 首先对当前节点进行复制;
- 判断:如果当前节点管辖区间合法,且是待修改区间的子集,那么对当前新的节点(复制后的节点)的标记执行加操作;
- 如果不满足 2 2 2条件,则判断待修改区间是否由左子树管辖、是否由右子树管辖,如果是则复制节点,递归向左\右建点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少传递标记,因此由子节点给当前节点赋值可能会发生错误。
为了得到全包含的区间并计算真实长度,我们只需要定义区间为 [ m a x ( l , c l ) , m i n ( r , c r ) ] [max(l, cl), min(r, cr)] [max(l,cl),min(r,cr)]即可(保证其为带查询区间的子集)。
void update(int l, int r, int d, int p, int q, int cl = 1, int cr = n){
ls(q) = ls(p), rs(q) = rs(p), mark(q) = mark(p); // 复制节点
if (cl >= l && cr cl) mark(q) += d;
else{
int mid = (cl + cr) >> 1;
if (cl = l) ls(q) = ++cnt, update(l, r, d, ls(p), ls(q), cl, mid);// 提前进行判断,以免新建不必要的节点
if (mid + 1 = l) rs(q) = ++cnt, update(l, r, d, rs(p), rs(q), mid + 1, cr);
}
val(q) = val(p) + (min(cr, r) - max(cl, l) + 1) * d; // 根据需要更新的区间长度计算当前节点的值
}
三、主席树
区别于一般的可持久化线段树,主席树是可持久化权值线段树。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主席树的构造过程:
1.建立空树void build(int l = 1, int r = n, int p = 1){
val(p) = 0;
if (l != r){
ls(p) = ++cnt, rs(p) = ++cnt;
int mid = (l + r) / 2;
build(l, mid, ls(p));
build(mid + 1, r, rs(p));
}
}
2.区间离散化
int C[MAXN], L[MAXN], ori[MAXN];
void discretize(int A[], int n){
memcpy(C, A, sizeof(int) * n); // 复制
sort(C, C + n); // 排序
int l = unique(C, C + n) - C; // 去重
for (int i = 0; i
关注
打赏
最近更新
- 深拷贝和浅拷贝的区别(重点)
- 【Vue】走进Vue框架世界
- 【云服务器】项目部署—搭建网站—vue电商后台管理系统
- 【React介绍】 一文带你深入React
- 【React】React组件实例的三大属性之state,props,refs(你学废了吗)
- 【脚手架VueCLI】从零开始,创建一个VUE项目
- 【React】深入理解React组件生命周期----图文详解(含代码)
- 【React】DOM的Diffing算法是什么?以及DOM中key的作用----经典面试题
- 【React】1_使用React脚手架创建项目步骤--------详解(含项目结构说明)
- 【React】2_如何使用react脚手架写一个简单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