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开发,高质量社群,交易思路分享等相关内容
作者简介
吕洋洋
某大型资管公司在职量化策略研究员,熟悉数据清洗工作,擅于运用宏观因子、行业因子等进行对期货品种价格影响建模与相关性分析,理解机器学习多元回归法,SVM,XGboost,金融时间序列等底层算法逻辑,部分算法可自定义函数封装。掌 握各种机器学习包与数据计算分析包的运用。包括不限于:Alphalens,pandans,爬虫技术,sklearn,statsmodels 等。
『正文』
ˇ
该篇是指数和主连复权差异化分析的最后终结篇。前两篇中,我们提出了该篇文章分析的必要和背景,分别在一些量化公众号和论坛上发表,也收到了很多人的想法和建议以及疑问。在这里先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本篇将把前两篇内的遗留问题统统的梳理完毕;其次,笔者本人将主连复权的原理和算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和讨论;再次,本人会将主连复权完毕后的回测细节在进一步推进完善。最终让我们的回测真正实现所测即所得的目标,真正崛起指数回测和实盘的虚无缥缈。
在之前两篇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复权,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复权最合理”,“主连复权的绩效比指数波动大,甚至还比指数绩效好的原因”,“主连复权回测的跟实盘一样吗”,“真实价格映射后就完事儿了吗”等这么几个接近实盘的问题。下面我就来带着这些问题来一一回复给大家。
问:主连复权回测的跟实盘一样吗?
答:不一样,具体请看下一问。
问:主连复权的绩效比指数波动大,甚至还比指数绩效好的原因
答:因为主连后复权的原因,除了一直保持升水结构品种以外,基本上复权到现在所有品种基数都很大了,所以导致了回测绩效曲线收益也大,回撤也大,因为价格里面包括了rollover的倍数。这里我没有说是因为我要放在这一期介绍后复权原理后,揭晓答案的,没想到还是有研究过的人看出来了。另外,这种收益和回撤理论是倍数关系,但是孰大孰小随着行情和止盈止损条件并不一定清楚。
因此我们在回测和实盘中采用的是真实价格映射,也就是rolloverRealPrice这个函数,将发单价格再次根据“复权价格”=真实价格*复权因子这个公式,再次反推真实价格,用来计算开平仓的绩效。这样我们计算的就是真实的绩效(在不考虑滑点儿情况下)而不是被动按照后复权价格计算。目前初步测试看,真实价格映射计算出来的反而还要比直接用主连复权的要好一些。
问:真实价格映射后就完事儿了吗?
答:并不是,因为开平仓的价格是通过在初始化时候,对复权价格进行了反运算。也就是说我们信号的计算是复权价格,但是开平仓的价格是真实的实盘合约价格。我们脑补一下,如果你的策略里面有用到将进场价格赋值给某个变量的,而后计算例如止盈止损等变量值的时候,那么这里面就肯定会有错。
问:如何复权,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复权最合理
答:这里我多写一些前因后果,请耐心阅读
众所周知,在主连复权出来之前,我们基本上都用的000的指数价格进行“规则型”策略的研发,这种000商品指数合约的常见算法,是将一个品种所有合约的开仓合约市值相加,再除以这个品种所有合约总数,最后得到一个加权平均价格,这就是000商品指数。
举例说明:
合约
价格
持仓量
市值(价格*持仓量)
XX01
200
1000
200000
XX05
220
7000
1540000
XX10
240
2000
480000
合计
10000
2220000
000指数 = ∑(合约价格*合约持仓量)/∑合约持仓量
也就是说,000指数 = 2220000 / 10000 = 222,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加权平均。这种例子只是为大家说明指数合约的由来和算法,当然了,某些行情软件的跟这个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大同小异。
下面我举一个指数失真的例子:
假设某品种所有合约T时刻的状态如下
合约
价格
持仓量
市值(价格*持仓量)
XX01
200
2000
400000
XX05
220
10000
2200000
XX10
240
8000
1920000
合计
20000
4520000
指数价格 = 4520000/20000 = 226
假设某品种所有合约T+1时刻的状态如下
合约
价格
持仓量
市值(价格*持仓量)
XX01
240
2000
480000
XX05
260
10000
2600000
XX10
180
8000
1440000
合计
20000
4520000
指数价格 = 4520000/20000 = 226
显然我们可以看到,指数的价格在两个时间点是相同的,都是226。但是我们注意主力合约时,便会发现05合约的价格从220上涨到了260,涨幅达到了260/220-1=0.18(18%)。另外,次主力合约10,跌幅达到了180/240-1 = -0.25。合约上这样强烈的波动,指数为什么岿然未动?
原因主要有两点,其实也是我前两篇文章中一直总结的两点。
第一,主力合约和次主力的持仓量非常接近,05合约有10000,占总持仓的50%,而10合约有8000,占总持仓的40%,从占比来说相差并不悬殊。
第二,主力合约和次主力合约的价格发生了反向变动。在常规情况下这种变化是很少发生的,但是假如市场出现重大变动导致影响市场近期供需,而对远期供需基本不产生影响,这时便会产生价格反向变动。例如我们今年的疫情,导致了很多机构在2-3月份出现了做空近月,做多远月的情况。以及鸡蛋行情结构等等。说明在实盘过程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行情结构没有问题,属于同涨同跌,那么当换月发生过程点的时候,主次合约的权重占比接近,两者的升贴水是有的,因此也直接导致了对升贴水的加权平均。
在我们上述的例子中,主次合约的权重比重接近,对指数的影响正好被对冲掉,导致指数基本没有变化。
指数既然没有变化,显然不可能触发任何交易信号,然而实际行情很有可能已经天翻地覆。如果说错过的是开仓信号,风险还是可控的。如果错过的是平仓信号,甚至是止损信号,这个风险就不可控了。
当然以上例子是为了方便说明,条件设定较为夸张,但是我们讲艺术来源生活,真实这种例子笔者本人可以100%负责跟大家说,也得却是发生过的。这也是笔者本人曾经一直担惊受怕,心有所念迅速切换主连复权的原因。
因此基于以上的真实场景,我们发现了指数合约的致命核心点所在。所以我们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复权的类型和方式。复权类型指的是:前复权和后复权,方式指的是:差值复权和比例复权。
如下图所示,前复权就是将红框之前所有数据往下移对标后面的红框,后复权反之亦然。
由于程序化模型的运行机制是从左到右运行,那么前复权会导致历史数据被修改,之前模型留下的信号记录就必须重算,等于说运行到一个复权节点,就要回头把之前的数据重新复权一下再运行计算一遍。我们先不谈系统设计复杂性和效率性,我们就谈历史数据的不断迭代变化,这本身就是一个违背正常人逻辑的一件事儿,怎么能随着新合约进入,然后历史数据就不断的变化了呢?
其次,如果是后复权那么只需要后复权一个新主力合约价格即可,但是前复权是所有合约和数据,设想一下:100年后你是否也愿意面对当切换新合约后,你要把历史百年甚至数十年的数据进行重新计算迭代呢?
因此,在复权类型上面我们采用的是后复权。
接下来,就是差值复权和比例复权,这个逻辑也很简单,如果某个品种主次合约一直是属于圣水结构,那么每次后复权都要减掉升水,到最后这个价格肯定是负数。所以,后复权差值复权不能用。
因此,在后复权基础上我们只能用比例复权。
综三篇文章所述,笔者将该系列文章的背景,研究的基本路径步骤,发现的问题,心得,实盘细节等一切所有的问题和解决都分享给了大家,虽然没有做到所谓的手把手,但是我相信期货人的智商是至上的,于大者难,吾以智与勇戒之。
以该背景的文章目前告一段落,后续笔者计划将CTA的风险平价组合进行研究,真正从风险平价组合的逻辑出发,而非某个波动率倒数的资金管理角度,来研究这一投资界长存的“免费的午餐”。
本策略仅作学习交流使用,实盘交易盈亏投资者个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