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它实际上是了解富兰克林的智慧。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这实际上是上课的笔记。这本书比较就有意思的是,你可以看到两个人的观点,即陈丹青怎么理解木心的想法,以及木心怎么把中国整个文学、世界文学讲清楚。这本书主要是读作者木心的思想。
●有一些书是修身养性的书:比如说《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
●历史类的书现在很多,很多都不错,尤其西方历史的一些书。西方的历史书故事性不是那么强,它一般是集中在一个专题,通史类的不算太多,例如《人类简史》只讲人类的发展。
●我在具体生活里介绍了一些哲学书,有些人喜欢读、有些人不喜欢读,总体来讲它都是讲究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科普书,比如《时间简史》,温伯格(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世界的答案》,或戈登的《伟大的博弈》。
●《论语》需要有很多人生阅历,得慢慢去体会。
●中国古代的这些带有思想性的书,故事性最强的可能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个确实是很容易读的。
●西方的近代启蒙的书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读一下还是很好的。文学类可读性比较强的是卢梭的书。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逻辑性非常强,你读完以后会深深的被它吸引,可以知道现在社会的一些基础是从哪来的。
●大部头的书:莎士比亚的喜剧,最推荐的是他的几部悲剧,比如说《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法国作家出的文学家特别多,比如说司汤达、雨果的很多书都值得读。
●年代久远一点的书,推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俄罗斯文学,推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非常喜欢他有两本书,一本书是《静静的顿河》,还有一本是《日瓦戈医生》。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史诗》是大部头的书,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有兴趣应该读。
●有些书是比较轻松的,比如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两本比较推荐的专著和回忆录,一是基辛格的《论中国》,一是尼克森的《领袖们》。
●对一些专业人士,想投资的人,可以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有《漫步华尔街》。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有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生命是为什么》。
●方法论和思维的书,最推荐的是格拉德威尔的《异类》。
《低智商社会》: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人们的智商,反而使得人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
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没有成功的追求、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在更加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集体智商衰退的现象?人类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通过潜心分析当今日本社会存在的这种种不可思议的怪现象.认为今日的日本社会已进入"低智商社会"。本书从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等各个范畴分析,点出了各种现实存在的低智商现象,给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人们最后的当头棒喝!从而也使我们反思面临的问题,并按大前所提供的诸多建议,梳理思路,开阔视野,思考未来,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娱乐至死》:
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温水煮青蛙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随大流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保持合适的距离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同工同酬,统一标准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8、破窗理论: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9、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10、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一、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间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来的局限性,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当中最通用的一个就是"如果坏事情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例如:不要与傻瓜吵架,不然路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二、二八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四、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
手表定理所指的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五、水桶定律
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
就像任何组织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往往劣势的部分却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水平。
六、250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
七、不值得 定律 不值得不做: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八、零和游戏
一个游戏无论几个人来玩,总有输家和赢家,赢家所赢的都是输家所翰的,所以无论输赢多少,正负相抵,最后游戏的总和都为零,这就是零和游戏。
九、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如果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十、苛希纳定律:精简管理人员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