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本是跨专业渣考研的985渣硕一枚,经历研究生两年的学习积累,有幸在招聘中拿到几个公司的测试开发岗offer,包括百度,阿里,腾讯,今日头条,网易,华为、亚马逊、滴滴等。
一路走来也遇到很多困难,也踩了很多坑,同时我自己也探索了很多的学习方法,总结了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决定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写成文字,做成专题,以便分享给更多未来将要参加面试的同学。
大学时期的迷茫与坚定我的本科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只是一个刚刚入门的菜鸟,还不知道IT行业的水有多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聘了很多公司。结果可想而知,连简历筛选都没有通过。
于是,2016年的下半年,我成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考研党,回想起来那确实是玩命学习的半年时间,每天稳定泡在图书馆8个小时以上,有时候学到宿舍都能学到晚上12点,那时候感觉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可能当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时,真的会变得不一样。最终我顺利地考上了,令我意外的是,成绩还挺不错。
研究生时期的方向选择对于即将读研的同学来说,一般有两件事很重要,一件事是选择导师,一件事是选择方向。
我在刚读研的时候最头疼的也是这两件事情。首先说明一下,我读的是专硕,所以实验室一般不搞科研,有部分导师会带项目, 由于我不打算在实验室做项目(因为我更希望去大公司里锻炼几年),所以我当时本着想要找实习的想法选择了导师,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是很正确的,我在研二有大段时间去参加实习,让我在大厂里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和学习。
而选择方向这件事,我倒是折腾了好久。研一期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书了,当时自己的方向还不明确,所以找了很多书来看。当别人都在专研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时,我还在各种方向之间摇摆不定。
最后,我综合公司的岗位情况,个人兴趣,以及我之前的学习经历等因素,选定了测试开发方向。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尽管我的入学成绩是全学院的top3,但是,我发现,作为非科班出身的我,和很多科班同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大部分同学本科都上过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而我以前连听都没听过,除此之外,他们一般都会几段比较完整的项目经验,而我在当时,基本上就是入门水平。
于是我痛定思痛,决定好好弥补我的不足,平时一有空就去图书馆找些书来看,不论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还是数据库等本科课程,我都会找一些对应的书籍来看,当时不太清楚其实有些课程其实不需要特地去补,以至于我连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方面的书都特地找来看,现在想想也是挺逗比的。
由于我们上的课比较水,所以上课时间反而变成了我自学基础课程的大好时光了。所以我平时上课的时候都会带两三本书,一到两周内看完一本,虽然可能吸收的不是特别好,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除 此之外,有时候我还会偷偷去旁听有一些本科生的课程,这也是因为我在自学一些课程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于是我花时间研究了一下本科生的课表,趁着自己没课的时候赶紧去旁听课程。有时候感觉自己在课堂中显得非常突兀,尴尬地想要逃跑,但总算是坚持地听完了一门数据库的课程。
就这样,每天我都把自己的时间填满,愣是在研一上学期看了好几本书,当时书的版本现在有的记不清了,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另外还有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设计模式,等书籍。就这样,我靠着这段时间的坚持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补上来了一些。
历尽艰辛,终得实习时间来到研一下半页,这时候我刚刚结束了学校的项目实训课程,在做这个项目期间,我发现自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技术实践能力不足,基础不扎实。这件事情也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因为我计划在春招期间找一份大厂的实习,但是目前看来我的水平还远远不够。
压力之下,只有努力一条出路。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留守“实验室的学习生活。为什么要在实验室学习,一是因为学习气氛好,二是因为平时大家也可以互相交流问题。
每天早上9点到实验室打开电脑,晚上9点背电脑回寝室。大部分时间我会花在看书上,另外一部分时间我会用来看一些技术博客,我主要是根据面经上的知识点按图索骥,找到对应讲解该知识点的文章,那时候主要还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找文章,当然有时候看到一些重点难点也会自己写一些博客。不过这个时期并不是我大量写博客的阶段,主要还是看一些讲解面试知识点的技术博客为主。
除此之外在面试前几天我会花时间去看这家公司的面经,搞懂每一个面经 上的知识点,并且记录在我的笔记上,光是面经相关的笔记我就记了100多篇,这样的学习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秋招,确保每个面试知识点都能被我记住,消化,直至完全理解。
慢慢的,笔记越来越多,我参加面试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于是我开始不断完善自己的简历,总结自己的面试技巧,选择合适的网申时机。 从头到尾 我大概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找实习上,期间大大小小参加了20多次面试,我也从一开始面试一问三不知的菜鸟,逐渐变成了面霸,到复习末期,我对常见面试知识点已经了然于胸,同时也越来越自信,不管面什么大厂都不慌不忙。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最后,实验室里每个人都拿到了心仪的实习offer。
面试前的积累与沉淀不管前期做了多少准备,到面试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从七月底第一次面试到9月基本佛系,中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面试。
研究生期间我有一件事情一直在坚持,那就是做笔记和写博客。
做笔记,就是记录学习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可能是面试问题,可能是一周的学习计划,也可能知识一个知识点,总归都是值得记录的东西,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积累。而对于博客,我从一开始只用于记录项目,到后来做转载,再到后来写原创,整理系列文章,则更像是一种沉淀。
我打算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三个月的面试复习。
“具体可靠的学习计划”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首先按照软件测试路线图安排好复习计划,每个知识点都会对应安排一段时间,我一般会在月初做好整个月的计划,然后根据进度做一些微调,但是基本上我都可以跟上进度,并且是在复习到位的前提下。
“写博客整合知识点”
至于复习方法,我主要通过看高质量博客,并且结合实践的方式巩固这部分知识点,完成知识整合之后,我就会对应地整理出一篇博客出来,发在我的个人博客上。对于博客的选择,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宁愿花半小时看一篇高质量文章,也不花10分钟看5篇烂文章。深度阅读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这部分内容更好地融入你脑内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像其他快餐文章一样转瞬即逝。
“坚持刷题,注重方法”
除了经典题库,我还着重刷了大厂的历年真题,这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历年真题题库来完成刷题的。说实话,真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公司出的题目不像平时的那些题,可能会出得非常奇葩,所以你如果不提前适应的话会比较吃亏。完成这部分题目之后,我对面试题的复习也基本告一段落了。
学习资源分享学习软件测试两年的时间里,接触过很多的资料,网站和课程,也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这里也总结一些比较好的资源。有需要的同学都可以加入我们下方的软件测试交流群,免费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