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呢?也很难下断言。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一起梳理下人工智能在近几十年里的发展,看看能不能从历史发展进程中窥见一二。 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想象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古代的《列子·汤问》中就记载了西周时代一位名叫“偃师”的工匠制造出“智能机器人”,不但会说话还能歌善舞;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希罗也声称自己制造过一个类似“自动售货机”的机器人,不过这些也仅仅限于传说故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 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提出人工智能原理的是英国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他全面分析了人的计算过程,把计算归结为最简单、最基本、最确定的操作动作,从而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描述基本计算程序。 这种简单的方法是以一个抽象自动机概念为基础的,其结果是:算法可计算函数就是这种自动机能计算的函数——这不仅给计算下了一个定义,而且第一次把计算和自动机联系起来,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自动机”后来被人们称为“图灵机”。图灵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机器让平均每个参与者做出超过30%的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图灵通过这个思维试验,能够令人信服地说明“思考的机器”是可能的,图灵测试也就成了在人工智能方面第一个比较严肃的提案。 “人工智能”这个词真正出现于1956年(图灵去世两年之后)。多名来自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等各种领域的学者聚集在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讨论如何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并根据计算机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 Carthy)的建议,正式把这一学科领域命名为“人工智能”。 两位认知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作为心理学界的代表参加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而且他们带到会议上去的“逻辑理论家”是当时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能软件。因此,西蒙、纽厄尔以及达特茅斯会议的发起人乔治·麦卡锡和马文·明斯基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也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算法可计算函数就是这种自动机能计算的函数
关注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