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状态模式: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结构与组成先看一下类图: 状态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环境类Context、抽象状态类State、具体状态类ConcreteState。 环境类Context:定义客户感兴趣的接口,维护一个ConcreteState子类的实例,这个实例定义当前状态; 抽象状态类State: 定义一个接口以封装与Context的一个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 具体状态类ConcreteState:每一子类实现一个与Context的一个状态相关的行为;
由上面的定义我们知道,状态模式是为了反映依赖关系,所以我们来一个状态改变的例子。 定义State
public interface State {
String getState();
}
定义Context
package state;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te state;
public State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String stateMessage() {
return state.getState();
}
}
客户端测试
public class Clin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subClass());
System.out.println(context.stateMessage());
}
}
其他
状态模式的适用场合:
- 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他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根据状态改变它的行为;
- 一个操作中含有庞大的多分支结构,并且这些分支决定于对象的状态。
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的区别 状态模式将各个状态所对应的操作分离开来,即对于不同的状态,由不同的子类实现具体操作,不同状态的切换由子类实现,当发现传入参数不是自己这个状态所对应的参数,则自己给Context类切换状态; 而策略模式是直接依赖注入到Context类的参数进行选择策略,不存在切换状态的操作练习